旁观黄健翔被人激烈拍砖,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就如同,观看贝克汉姆或者菲戈被人狙击和死掐,会有一种扯动人心的感触。自从我经常在新浪网看见黄健翔发表一吐为快的足球评论,就不止一次在心里嘀咕:怎么没有人拍他呀?他老是在那里说真话,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若有人心血来潮给他上纲上线,随便弄顶帽子不就够他难受的?
黄健翔是个很缺心眼儿的公众人物,他那张不怎么遮拦的嘴巴叫人爱恨交加。他以“说话”为生,写字时也充分保留着白话特点,叙述的腔调和表达的观点基本上不做复杂的修饰和掩饰,平实坦率,直话直说,基本上属于“写实主义”风格。很多人之所以不愿苛求他,并且相当信任他,一方面因为他是央老五富有经验的足球解说员,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很少说假话。在我记忆中,由黄健翔而闹出什么动静,一次是1996年欧洲杯时,他的“本色解说风暴”使央老五改变了多年来缺乏弹性的程序化侃球模式,代之以平民化、戏剧化、娱乐化和国际化,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一次是去年十强赛“卡中之战”风波,黄健翔喋喋不休地当场批评米卢用兵有误,未把更多更强的兵力投入战场全力争胜,认为此战如果失利,米卢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他的言辞确实有点过火,遭到国内球迷群起围攻。可是,当黄健翔由于此事淡出了后面比赛的解说,事情又急转直下:在人民网关于是否应该让黄健翔停止说球的调查中,90%以上的球迷明确地说“不”。这件事很有意思,我当时在《天葬着米卢的天葬》一文里有过记叙和评论。
事实上,黄健翔的所作所为就是“火山口上的一场舞蹈”,只要他仍在舞蹈,就不可能不受到五花八门的批判、质疑、攻击甚至辱骂。2000年欧洲杯时,我也曾经在羊城晚报发表《足球语文》严厉批评他,对他混用“康西卡奥”和“孔塞桑”一事很是不满。尽管如此,有更多的理由使我相信,他仍然是目前最有魅力的足球解说员,由于他的存在,央老五与球迷观众的距离一直在缩短而不是相反。黄健翔在荧屏上的职业操守是可靠的,他有过信口开河的“技术失误”,但没干过信口雌黄的“战术勾当”。他在新浪网上用文字评球,心态显然要比在电视上用语言评球松弛得多,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不擅长也不喜欢拐弯抹角,比较自由地说着真话实话,哪怕这些实话实说都是一家之言。换言之,黄健翔不是一个玩深沉的人,他并不“深刻”。因此,把他作为“深刻”批判的对象,多少有点拧错劲的滑稽意味。
法国巴黎在七十年代有过一部戏剧,让一伙道貌岸然的社会名流戴着面具,出于各种原因当众撒谎,然后又让他们在另一个私秘场景里摘下面具,就同一件事说出真实的往往又相反的想法。这部戏通过夸张的对比,使观众看到了谎言和真相在公共舆论中的“辨证统一”。这显然是在讽刺某种“假大空”现象。我的感觉是,黄健翔似乎并不在这部戏的挖苦范围之内。
足球观点和爱好之争,永远没有值得统一是非标准或者文化属性的必要。在这里出现的批评和反批评,要以足球方式进行和看待,针对某个评球的人发挥可怕的“非足球”想象、揣测、升华以及激进的举一反三,会弄得人摸不着头脑,很不好玩,也影响大家抒发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情实感。世界杯本来就是个唆使各种感情和观念发生冲突的地方,有人为法国队、阿根廷队、葡萄牙队的失败和灭亡感到伤感悲哀,这是他个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权利,应该受到尊重;有人为塞内加尔队、美国队、韩国队的崛起和革命感到兴奋和鼓舞,这也是他个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权利,也应该受到尊重。事情仅此而已。就事论事是一种普遍的言论方式,就事论人或者就人论事也是一种普遍的言论方式,无论借助于什么,只要言之有物和情真意切,事态就是正常的。只是,过度地形而上“纲”就大可不必了吧。(杨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