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跨越了72年之久的第17届世界杯,这也是问题丛生,冷门迭爆、污点最多、骂声满世界的一届世界杯。
对于不尽如人意却属偶然性的问题,诸如荷兰队未能出线、罗马里奥和巴乔被主教练拒之门外等等,我们可以漠视和忘却。因为游戏世界中剧情的演绎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众口难调,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还因为你较真也没用。
但是还有另一类问题,它是人为制定的制度所导致的,只要那制度存在,它的出现就是必然,并且愈演愈烈。它似乎不像偶然性的问题,似乎是可以医治的。但是它却不是一个活扣,不是一个凭单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矛盾,一种制度上的进退两难,颇像一个死结。解决它需要深刻的反省,需要大智慧。
本届杯赛上的此种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4类。姑且称为“四大死结”。
死结一:联赛与世界杯赛的矛盾
本届杯赛明星不在状态、强队早早出局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太疲劳了,他们太多在本年度已经打过60场比赛,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透支了。
这一问题非自今日始。1990年巴斯滕踏上奔赴意大利的飞机时高喊:“离去时我们唱着高歌,归来时我们捧着金杯。”的确,荷兰队是那届世界杯前呼声最高的球队,他们拥有古利特、巴斯滕、里杰凯尔德、科曼4大顶尖球员。他们的阵容或许要高于本届杯赛前呼声最高的阿根廷队。但是荷兰队竟然以3平1负的成绩离开了世界杯。
或许正是从他们的遭遇中,人们认识到了联赛对杯赛的冲击,因为为AC米兰队立下累累战功的“三剑客”,正是为了意大利的联赛而心力交瘁了。
从那届杯赛结束,人们便开始呼吁联赛向世界杯让步。然而实际上发生的是联赛对杯赛愈演愈烈的冲击。为什么不可以强行和抑制联赛,让它为世界杯让路,中国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但是世界和中国是如此不同:
第一,中国是计划经济的底子,行政力量强,市场力量弱,前者动辄就可以改变后者的规章。而在市场社会,不经俱乐部同意就想改变联赛是不可能的。换言之,人家俱乐部的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是独立于国家的,人家联赛的制度是严格的,它或许冲击了世界杯,但惟其严格才保证了联赛的质量。
第二,人家联赛的盘子大,很多俱乐部是跨国公司,且联赛已经形成了自己年复一年的节奏。停止或压缩一个赛季,将使俱乐部严重亏损,并且一切合同都要重新制定。所以要变动,也将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第三,俱乐部促进世界足球发展的功能是巨大的,它几乎构成了当代职业足球的基础。极而言之,取缔了联赛,国家队与世界杯的水平都将下跌。巴西足球的社会基础最为雄厚,但是其足球人才的结构受到欧洲联赛的深刻影响,它每年输出上百名足球人才,如果欧洲的联赛取消或萧条了,巴西职业足球人才的培养系统将瘫痪。
第四,国际足联是个松散的组织,每4年组织一台大戏,而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是一些紧密的组织,每年、每个月都要紧张地工作。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前者奈何不了后者。
一句话,是当今足球世界中的大商人使得世界杯贬值,使得国际足联沦为弱势群体。要改变此种格局,岂是易事。
死结二:东道国的利益
东道国的利益追逐,每每破坏着世界杯的公平竞争,削弱着世界杯的精彩程度,本届杯赛尤为突出。
这一冲突首先影响的是分组。本届杯赛共分8个小组,共设8个种子队:法国、西班牙、巴西、葡萄牙、德国、阿根廷、意大利、俄罗斯,其中显然葡萄牙队和俄罗斯队相对最弱。这两支球队偏偏就和两支东道国的球队同组。这纯属偶然吗?我不相信。
比分组抽签中的“罐铅骰子”更严重的是裁判对东道国的偏袒。偏袒的原因与情节自然极难揭晓,但现象历历在目。
裁判韩国队对意大利和西班牙队的比赛中的偏袒,已经路人皆知。其实对日本队也有偏袒。日本队小组最后一场比赛对突尼斯队,日本队要踢平才能出线。那场比赛突尼斯队先进了一个好球,被判为越位。以后日本队连进两球,锁定了胜局,并使得突尼斯队放弃了鸣冤,选择了沉默。
东道国从分组到裁判都可以享受到很多偏袒的最深层原因很可能在于,国际足联愿意帮助他们。
其一,国际足联会认为,如果东道国球队小组出不了线,会影响球场的热烈气氛。其二,他们还可能会认为,东道国出了这么大力,应该有一点补偿。
正是管理者的这种心理使得这一问题的改善成为“两难”。其实,这两点拿不上桌面却很可能深藏内心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其一,比赛精彩、势均力敌,赛场自然火爆,那是令全世界球迷欢欣鼓舞的局面。相反东道国球队靠裁判“挺进”换来的其实只是一国之火爆,不是全球之火爆。其二,东道国出了力,但是已经获得了收益:申办成功就是补偿;经济上赚了钱,政治上风了光,更是补偿;付出与收益可以打平了。也就是说,不需要再靠裁判偏袒出来的成绩来补偿了。
话虽这么说,这一死结也是很难解开的。
死结三:裁判问题
对错判的讨伐如果最终不能落实到裁判手段和制度的改革,就将一事无成。改革与否的根据之一,是目前的裁判问题是不是足够严重了。
国际足联对裁判工作的辩解是,误判比例非常之小。但是严重与否是不能光看“正误比例”的,要看结果的严重性。
本届杯赛至少有五六场比赛,包括韩国队对意大利队,韩国队对西班牙队,德国队对美国队,因错判而改变了结局。不然的话,我们将看到意大利队与西班牙队争夺四强,还可能会看到意大利队或西班牙队同巴西队争夺冠军。几次错判已导致局面全非,还不严重?
改革与否的根据之二是有无替代手段,采纳它的前提是这手段不可以屡屡中断比赛。电子手段无疑可以补充和协助“活人裁判”。考虑到保证比赛的流畅,可以有保守和积极两种疗法。
保守疗法就是依赖录像,每场比赛每队只有一次要求看录像的权利。由裁判监督看录像后定夺。如果原判正确,要求方付出的代价是接受对方在本方门前30米罚直接任意球;如果原判错误,不仅更正原判,并且保留“要求看一次录像的权利”。
积极疗法就是依赖设置在赛场底线的“电子眼”,由它判定越位与否。电子眼能够判断和记录哪种颜色的小点离底线最近,它在不停地工作。每当进攻一方“起球”时,裁判按动手中遥感器的按纽,就可以从遥感器看到那一瞬间越位与否。
问题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国际足联多次表态:绝对不借助电子设备,美其名曰要保留人的因素。人是靠得住的吗?于是结局注定是:球迷等待着裁判对比赛的无情扼杀,足联等待着球迷们对他们的滔天咒骂。
死结四:赛场与球员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进球越来越难,防守反击越来越吃香,冷门越爆越频,其最深层的原因是:球员体能越来越强,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身体都在大型化,而球场和球门一寸也没有增长。这大约相当于贝利时代12人对12人比赛了。如果今后每个球队都训练出卡恩一样的守门员,还怎么进球啊?
扩大空间不外两个思路:扩大场地与球门的尺寸,减少上场球员人数。但是观众的审美习惯决定了二者都不可改变。
为恢复这一游戏的活力,笔者提出了两条改革规则的设想。其一,击中球门一概判作进球。比如巴西队对德国队的决赛,因双方各打中球门一次,比分为3:1,高比分多过瘾啊。其二,红黄牌的惩罚当时兑现,黄牌小罚15分钟,红牌大罚30分钟。可以以此减少了上场球员数量,增加活动空间,进而增加进球。
足球应充当世界改革的领航员
笔者料定,以上死结没有一个是好解的,有些还将越扎越紧游戏应该在博弈中完善自身,但是只要它还是一个大大的聚宝盆,它的管理者就不会变革。毕竟保守是生物的天性,何况还有若干既得利益者。有道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南墙不远了。
但是在制度创新的层面上,本届杯赛毕竟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两国合办。两国合办的出台仍然是“改革从来都是源于逼迫”的佐证。是东方民族“拉关系”的卓越本领,使得评委们在日韩两国必择其一中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于是产生了两国合办的创意。但很快地,管理者就又扬言:两国合办只此一回。
韩日世界杯已经落幕,回首杯赛,合办有什么不妥吗?没什么。世界杯的申办竞争将愈演愈烈,其大国垄断主办权的历史已经太长久了。合办为缓和竞争,为走向中小国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可预见的将来,国与国的边界还将存在,国与国的壁垒却在瓦解,此乃天下大势。
游戏可以、也应该在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中充当领航员。(郑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