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决赛的塞内加尔队昨天打入了本届世界杯的第一粒金球,并进入前八名,引起了全世界包括我们的强烈关注。大家就塞内加尔队的好成绩各抒己见,感慨良多。我注意到一种观点是说中国足球应仿效塞内加尔,借欧洲职业足球之“摇篮”,培养我们自己未来腾飞之希望。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塞队除二名替补门将之外,其余21人全部效力于法国甲级联赛,在法国的“摇篮”里长大成人,才有了抗衡世界的本钱。
这种想法当然没什么不好,可是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与现实相距太远。中国足球要想搞上去,主要还得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内部环境、各级联赛搞好,使自身造血机能更强大,培养出优秀的球员供国家队使用,其次才是争取多几个球员去欧洲职业队踢球,提高自身实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球员缺乏足够的基本条件,难以大规模地登陆欧洲。大家都看了塞内加尔队的比赛,凭心而论,咱们队员有哪个比得上人家?哪一点能比上?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弥补的,身体条件的天赋是后天苦练也练不出来的。在对抗性很强的足球比赛中,这一点是我们的致命伤。而且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乃至语言交流方面,我们的球员也有严重的“后天不足”,因为这些非洲球员由于与欧洲的历史渊源在语言上没有障碍(都会说英、法、西、德等语言中的至少一种,有的甚至两种以上),生活习惯也十分接近,因而容易适应。欧洲的职业俱乐部,放着身体好,天赋高,语言通,生活适应又“人美价廉”的非洲球员在手边,还会大老远地跑中国来挑人吗?除非是为了商业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韩国转播期间与两位英国记者聊天,谈到日本的稻本润一、中田英寿等人在欧洲踢球时,他们的话充满了讽刺意味:“他们哪里是在欧洲踢球?他们只是在卖球衣而已!”话里有话,明白是指阿森纳、罗马和帕尔马引进他们只是为了促销球队纪念品,拓展日本市场而已。
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韩国足球在车范根时代就打进欧洲足球圈了。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比老车当年水平更高了吧?为什么至今还没形成大规模挺进欧洲的局面呢?韩国搞职业足球的年头在亚洲可算最长的吧,不是也没能拉出一支某“欧甲联队”吗?
当然,日本、韩国没有“欧甲联队”,照样进入了十六强,反证了亚洲足球的上升提高,主要动力还是来源于内部,“国外摇篮”不养咱家的孩子。塞内加尔队是好,咱们羡慕人家是自然的,想学人家还真学不来。(黄健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