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丁克赶米卢走下神坛(1)、希丁克赶米卢走下神坛(2)、希丁克赶米卢走下神坛(3)
米卢:年轻球员的恩师
米卢在战术上和球队整体组织的打造方面,并没有其前任霍顿那样实在的成果。霍顿要求保持阵型紧凑、中场拦截防外放内的原则,被当时和他合作的一些中方教练认为是给自己几十年的执教思路开了窍,但米卢离去之后,有多少人会说米卢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便 是个问号。中国队采用的仍然是442阵型,打法谈不上有什么新的特色。一位国内足坛的著名教练对于十强赛中国队的表现评价道:“什么都没有……以前任何一届国家队,都至少有自己的东西,像前锋的配合、边路的打法等等,但这届国家队,什么都没有。”
如果米卢的国家队“有”什么提高的话,至少中国教练没有搞懂,米卢也没有帮助中国足球界搞懂,这就注定他不会像希丁克那样,在韩国足球发展史上扮演一个开创新世纪的关键角色。
米卢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抹杀“中国特色”。他上任前,中方过渡教练组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快攻打法,赢得了广州四国赛冠军,但米卢上任之后,像谢峰、姚夏这样的速度型选手便开始淡出国家队,四国赛上那种“温酒斩华雄”式的快攻打法开始消失。中国队的反击仍然很快,但注重的是传球时机,边路的高速突击不复存在,而那是中国足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奉为至宝的东西。
而霍顿带给中国队的平行站位阵型,也很快被米卢改变。他对国家队的改造主要在中场,他启用不少国家队的新人,其中多数按照传统眼光看是优缺点同样突出,结果是在中场增加了进攻组。在亚洲杯赛和世界杯外围赛中,中国队有时候能够打出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具备实际效用的配合,再加上中国队历来在亚洲足坛拥有的高空优势,让他们在对阵亚洲球队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如果套用2000年申花队球员对于彼德洛维奇执教风格的评价:“没有风格就是最好的风格”,那么米卢调教出来的国家队,因为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比以往国家队更具可塑性,球员运用技战术的合理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会像以往的国家队打法单一,遇到阻碍就无法应变,但不止一个球员表示,这种合理性和成熟来自7年的职业联赛,而并非来自米卢的大脑。
米卢能够为中国足球界留下的财富,是他发现并重用的一批新人,像徐云龙、杨璞、邵佳一、杜威、安琦。前三人只是在入选国家队之后,才在联赛中逐渐冒尖,自信心的变化能让他们脱胎换骨。如果按照中国足坛的传统,杜威等国奥小将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打世界杯赛,但这次经历,将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而另外一笔财富,是他真正促使中国足球界考虑对球队管理的最佳方式。以往中国式的严格管理,让球员神经高度紧张,总被总结为影响水平正常发挥的原因。米卢带国家队尽管没有质变,但至少在外围赛中做到了他承诺的“正常发挥水平”,他对于球队管理方面的意见,包括让家人随军、给球员更多休息放松时间等等,都值得中国足球界进一步研究和借鉴,至少球员认为这是好的方向。
执教思想
希丁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希丁克对于韩国足坛的哲学贡献,在于他一方面勇于打破传统,另一方面又是完全地脚踏实地。上任之初,他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外界对他100万美元的年薪,和他对高档服装的爱好颇多指责,连他爱穿意大利顶级名牌西服阿玛尼也成了罪过。同时,媒体认为他把训练时间过多地花在最基础的体能训练上,缺少技战术的内容,而且给韩国队带来的战术打法,是韩国球员和球迷都非常陌生的,这个高薪教练的一套,能不能管用?直到这届世界杯赛上,希丁克的批评者们才彻底闭嘴。
现在,韩国足球界看到了希丁克给韩国队确定的新方向——融合个人的努力、整体纪律和球员们胜任多个位置的全面技术。韩国队的整体实力因而得到明显加强。整个韩国都在学习希丁克,他制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的高目标,但具体的工作则是由最基础的地方打底子开始,这被认为给所有人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原则。
韩国足球界认为,希丁克为他们的足球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即勇敢地向不符合现代要求的传统说“不”,更加紧密地追随世界潮流。从前韩国足球队最注重的是纪律,但现在他们要把创造性放到更重要的地位。
自从1996年俄罗斯人贝绍维茨带领韩国队冲击奥运会八强失败,韩国便放弃了外籍教练员,但本国教练带教之下,国家队一直是老套路,希丁克的到来引发巨大变化,这也让韩国足球界下定决心,更加彻底地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足球智慧。
米卢:不是解惑,而是迷惑
米卢对于中国足坛的哲学贡献,是给中国足球界提供了一个必须进行研究和取舍的机会。以往中国足球界信奉“三从一大”,训练量似乎越大越好,教练员要求得越严格越好,但米卢完全推翻了这一套。他的训练量很小,被国内教练斥为“胡来”,而他在训练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得近乎儿戏的氛围,更是让传统的中国教练无法接受。
1996年亚洲杯赛之前,中国队像这次的韩国队一样,进行了地狱式的体能训练,似乎达到了每天一万米的量,在亚洲杯赛上中国队确实是体能最好的队伍,但输球之后,一切被推翻。中国足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每次都必须重新问一遍:哪里是正道?谁是对的?米卢的足球哲学,和中国传统的足球哲学是如此不同,这逼迫中国足球界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米卢没有给中国足球“解惑”,却带来了更大的迷惑。米卢的执教之道是不是不足以为谋求远大发展的中国足球所用?还是我们至今无法理解的足球规律所在?对此必须给出“是”或“否”的答案。
而对于中国的球员来说,米卢在中国执教这两年时间,也许会给他们的足球观和人生观形成一种迷惑。要踢好球,更重要的是像米卢说的一样“放轻松”,还是要像一些国内教练至今坚持、却被认为已“不合潮流”的“下苦功”?米卢在十强赛之后的频繁商业行为,更会给球员形成一个不好的榜样,即抓紧时间捞钱,哪怕耽误大计也无所谓。在中国足球还没有真正质变,还要求所有从业人员以奉献精神至上的时代,如何彻底消除米卢带来的精神层面上负面影响,对中国足球界来说,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否则,如果米卢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尤其是十强赛之后的表现)左右了一代球员的思想,那不知是中国足球的福气,还是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