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哥战后,主流的声音是:我们输在体力;中巴战后,主流的评价是,我们输在实力。不管对于“体力论”,还是对于“实力论”,我以为,以一场比赛本身的狭小视野来评价比赛,正是中国足球的“弱视”。从表象看问题,特别是只从一场比赛的表象看问题,其实正是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瓶颈”。
中哥之战——泥潭里的巨人
中哥之战“表面”上的“体力”问题,其实是队员在患得患失的的心理重压下,陷入了哥斯达黎加小范围逼抢的泥潭里;
先说心理问题:开场前,电视上郝海东深呼吸的特写、比赛中范志毅变形的大脚解围、郝海东故作轻松的微笑、李小鹏“亢奋”的定位球,将国足在舆论造就的,44年等一回的重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两球落后以后,压上去还是不压,国足三条线没有统一的战术思想、心态和决心,同样反映了他们的患得患失。场上表现出来的体力问题,其实只是心理从“亢奋”过渡到“压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否则,中巴之战,中国队的跑动并不比第一场少,他们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再说技战术问题:哥斯达黎加实在是找准了中国队的软肋。他们通过全场逼抢,让中国队无法从容起球,而被迫与他们在小范围进行“小技术”的比拼。球起不来,导致速度打不出来,头球也打不出来。中国队死得很难受,是死在“有劲没处使”的泥潭中:没有像样的冲刺,甚至也没有酣畅淋漓的出汗。
重新回到心理问题:如果中国队咬紧牙关,坚持在持球队员的身后加强接应,继而大范围的转移,那么头球也好、速度也好,都可以打出来了,只要成功的形成几次威胁,哥斯达黎加人的心态就会变化。这正像是两个男人目光的对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游戏,你咬牙坚持下来了,倒下的就会是对手。
中巴之战——温水里的青蛙
中巴之战“表面”上反映出来的实力差距,其实是因为中国队完全在按照巴西人的规则踢球。在桑巴舞的节奏中,巴西人表现了不可企及的实力,但其实,那正是因为中国人充当了全面“配合”的舞伴角色。我们习惯于从表面看问题的足球界,不可避免的又一次倒因为果了。巴西队在与土耳其的比赛中,他们的表现仍然是这么不可企及吗?“此消彼长”才是胜负之间的真正距离。你“雄起”了,他就“雌伏”了。
我们的犯规只有巴西人的一半,没有黄牌(巴西2块)。连巴西的主教练斯科拉里赛后都说:“我认为他们太干净了”,“我不是在鼓励球员们去多犯规,但如果遇到其他球队善于移动,你必须设法控制他,给一个任意球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还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世界杯,我认为他们为此将付出高昂的学费。”
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有能力让巴西按照中国的节奏跳舞。但中国队应当有能力不按照巴西的规则来跳。比如:罗纳尔多的进球,李伟峰只要想破坏掉,就没有“耳朵”的戏唱。可能有人要说,这就是“意识”,恰好反映了我们的差距。我想说的是,在甲A的节奏中,同样的,穿过整条后防线的皮球,几乎一定会被破坏掉。甲A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在后卫精力集中、处于自己的节奏而兴奋时,甚至后面没有对手时,这样的球都会被大脚破坏掉。问题是,他们让巴西的节奏麻痹了:一只青蛙丢进开水锅里,会马上跳出来。但丢进温水里慢慢加热,他会死掉。在他有能力跳出来之前,他会觉得很舒服。
巴西人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跳舞,因为中国队的“配合”,他们跳得很舒服。所以,他们没有像哥斯达黎加人一样的逼抢,这让我们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所以,我们万众一心众口一词:中国队发挥了水平。可悲的是,中国人在正像在温水里的青蛙。
中土之战——信心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
其实,对实力论者最简单的驳斥是:韩国人在94年美国世界杯,在0:3落后的情况下,顽强的将比分扳成2:3时,他们与上届冠军德国队的差距,比我们与巴西小很多吗?无数的经典冷门证明的实力论的正确了吗?如果一切都是实力的话,足球就变成“方”的了,而世界杯也用不着再打,按照排名颁奖就行。
中巴战后,“实力论”如洪水一般泛滥。局中人在用“实力论”为自己解脱,正如97年十强赛后抛出的“亚洲二流”论。而局外人则附和着,在满足着自己脆弱的虚荣的同时,原谅了他们。我真的不知道,失败还有什么虚荣?
我以为,告诉中国足球“你已经尽力了”,固然可以安慰一下他们受伤的面子。但告诉他们:“你就这水平”,则无疑抽调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心,信心!
98年法国队跌跌撞撞打进决赛(想一下他们对巴拉圭和意大利的比赛),他们幸运的获得了信心。这种信心,让亨利特雷泽盖们在以后的几年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前锋。铁的事实是:他们在此之前什么也不是。
我想告诉中国足球的是:放下患得患失的心态,按自己的节奏去拼。你们本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信心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拿起来,去面对土耳其的球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