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兵败之后,国足内部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根据某体育专业杂志的报道,不管是教练组还是球员都有一部分对米卢表示不满,而且球员之间也暗地里互有指责。我一向不喜欢米卢,可是我必须说明,也许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团结和信任,何况,输球也不光是米卢一个人的错。
米卢过错不至“死”
众人对米卢的指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改变十强赛固有阵型,舍弃祁宏而使用徐云龙;二,临阵指挥派上曲波打前卫而不是用祁宏、于根伟或者肇俊哲;三,过多使用老队员;四,缺少体能训练。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祁宏不能上场孙继海打前卫,中国队少了一个很好的中前卫和牢固的右路防线;而曲波出现在右前卫而不是前锋位置,导致右路防守成为对方的突破口;而马明宇在场上明显力不从心。在下半场,中国队的体能出现问题,很多队员开始抽筋。
曲波的使用的确是米卢的一个明显败笔,曲波的特点在于冲击,但是防守不如肇俊哲或者祁宏,如果米卢用祁宏或者于根伟,将李小鹏调到右前卫,可能中国队的右路防线不会形同虚设,就是使用肇俊哲效果也会更好。而曲波的特点早就被对手算的额清清楚楚,这一点,米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把责任都推到米卢身上就有些不客观,也不公平。比如改变阵型,这是米卢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的。舍弃祁宏而把孙继海推到中场,他的目的是加强中路的防守和边路的进攻,因为李小鹏的防守强于祁宏而孙继海的进攻强于李小鹏。在孙继海在场上的时候,这个阵容很有作用,中国队略微占了优势。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孙继海受伤,米卢苦心设计的阵型随即因为曲波的上场而付诸东流。至少,这种突然的变化不能证明米卢最初的设想是错的。至于,过多使用老队员并且让他们打满全场,也有不得已的因素。孙继海的受伤用掉一个计划外的换人名额,范志毅有伤最后不能不换,如果换下马明宇,那么场上就现三名前锋,在杨晨和郝海东之间选择,两人的表现都一般,但是郝海东只要在场上,也许就会创造奇迹,他对队友的鼓舞作用也很重要,在中国队丢掉第2个球时,是他先向队友鼓掌示意,要振作起来。两相比较,杨晨下场也不难理解。
三一三十一,责任大家摊
也许队员和教练对米卢的怨气,还主要是因为他一贯的专制和固执。这家专业体育报纸说,中方教练组对米卢换上曲波没有和他们做任何交换很不满,祁宏不能上场也毫不知情。其实,米卢的这种特权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十强赛开始之前,足协就明确树立了“米核心”,一切以米卢为主,在足协的纵容下,米卢已经习惯了独立思维。仅以这点而论,足协多少也有责任。而教练组某成员如果真的这么说,至少在时机上是不合时宜的,还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至于,米卢没有重视体能训练,这是不实之词。在昆明的首期集训,国足就练体能,那时候,大家都盼望米卢早点练技战术。而随后,国足就是一系列的热身赛,哪有时间系统的练体能?何况,国足也并非是在体能上输给对手,李玮峰就说,如果能控住球,那么体能不是问题。可要是总丢球再去抢,再好的体能也白扯。而米卢一直强调的就是控球,凡是跟过国足训练的记者都知道。然而队员在场上拿不住球,失误频频,这就不是米卢所能控制的了。
还有一个主力后卫说,中国队的进攻过于单调,完全在对手的意料之中,教练在战术的安排上有问题。中国队的进攻一直单调不假,本报报道也多次提及。不过,这个方面队员也有不小的责任。米卢带尼日利亚的时候,进攻怎么就变化丰富?咱们队员连球都拿不住,还谈什么战术的变化?
此时,气可鼓不可泄
有媒体说,队员之间也颇有分歧,一些老队员对有的队员失败后还笑容满面不可理解,觉得失去了羞耻心。老队员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最弱的一个队伍也没有拿下,世界杯征途可能就以三场失败告终,情绪自然难受。这涉及到一个个人理解和定位问题。中国队从出线那天就在打预防针,让球迷别对中国队的世界杯征途抱不切实际的期望。走一次长长见识比进入16强更接近真理,要承认实力上的差距。首场失利,意外也不意外。年轻队员由于还有下一次世界杯的期待,心理上就更容易接受这次失败,而且,既然已经准备好输球,真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输球肯定是不开心的事,只是在这个时候,需要鼓劲而不是泄气。从前的美好计划即便有,如今也随落花流水远去,平稳心态,打好后两场比赛才是当务之急。人家韩国队进了5次世界杯才迎来一场胜利,咱们不比人家强,就把这次当作交学费学经验,回去厚积薄发才是正道。最起码,咱们现在是正了八经的知道,自己到底有半斤八两。这么想,心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本就无所有,还怕失去什么吗?(本报特派记者李戈李立陈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