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新评述 抛开23人名单确定背后的激烈过程不论,米卢对张玉宁和李明两人的弃用,最根本的考虑无疑来自于整体的技战术需要,而不是什么历史纠葛或个人恩怨。
如果米卢可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肯定会在4月份便确定23人的集训名单,而不是现在的25人,那样他就不必面对残酷的人事问题,但米卢必须为自己留一点余地,这就意味着必然会有两个人会最终面对残酷。张玉宁与李明共同的残酷就在于成了米卢构建整体技战术
体系中“弃子战术”的牺牲品。
张玉宁的命运在于前锋线成为米卢“机构精简”对准的第一个对象,更确切地说,是对专职前锋编制的精简。米卢的用人观向来倾向于一专多能,在针对世界杯的整体战术中,特点突出的曲波逐渐成为米卢不可或缺的棋子,而对他的使用也迅速地“前锋化”,再加上对于根伟同样偏于前锋的使用,表面上只拥有四名正式编制的前锋线实际上已经超员。与此同时,世界杯备战期的表现成了张玉宁最后的遗憾,据说原来张玉宁的排名比宿茂臻靠前,但几场热身赛下来,张玉宁在宿茂臻面前却已经显得弱不禁风。
在“斗争形势”更加复杂的中场,李明的最大劣势显然在于位置的重叠。队中几名大连籍成员在听到外界的传闻后曾经私下讨论过李明的问题,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李明被弃用的足够理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他的位置较为单一,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成了最后的决定因素。作为右前卫的李明,几乎与国家队右路的“钉子户”李小鹏不存在竞争,李小鹏在米卢手下成为最稳定的成员之一本身是一个奇迹,而李明客观上成了这个奇迹最大的“受害者”。实际上在这份名单中,国家队的中场两边发展极不均衡,左路聚集了马明宇、邵佳一、肇俊哲、杨璞等一批球员,而右路随着曲波的“上调”,几乎只有李小鹏和李明两名人选,但是在米卢的权衡中,右路既然有了李小鹏这一极为稳定的人选,就只需要一些辅助人物,而在一向强调“多功能”的米卢心目中,左路的人选同样可以用到右路来,这是一种很经济的用人方式。而人员聚集过多的左路,其实反映出来的正是米卢对这一位置始终缺乏“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