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世界杯离中国如此之近,离美国如此之远。
还有一项运动叫足球?
1994年,在中部呆了几年之后,来纽约,被一个中国朋友请去玩。他们正在看世界杯,就是有巴乔的那次。一个中国女孩正在那里迷巴乔,迷巴乔的蓝眼睛、小辫子,迷巴乔是个佛教徒,迷巴乔落落寡合的样子,迷巴乔的输球,或者与巴乔共为输球悲痛欲绝,就差没把巴乔叫成心肝宝贝等等。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有女孩把巴乔视为心肝宝贝,那应该是很正常的;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我记起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项运动叫足球。想起以前在中国时读的那些小报花絮,想起校园里露天的电视机,想起以前有个球星叫古广明。记得遇到一个德国来的外商说,啊,古,我知道他,他踢得不错。那是古广明跑到德国去踢球的时代了。古广明现在在干什么?
这是一个跟美国人没法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说的是,魔术强森在做什么?大鸟帕德在做什么?这个答案我知道,强森做好多生意,帕德是个好教练。我们还可以说,姚明,姚明,姚明要来了。
在美国中西部的大学,橄榄球一统天下。星期天我们那小镇经常看见穿黄黑两色球衣的人晃动,那是有橄榄球赛了。黄黑两色是我们学校球队的球服颜色。事实上,球服颜色也就代表我们学校的颜色,校庆时,老校友身上都有点这两种颜色。学校最大的一个热闹,就是本校球队“回家”(homecoming),即球队轮到在本校球场比赛。比赛前得有个欢迎他们“回家”的活动,在小镇主要大街游行,各中学的乐队敲锣打鼓,还要选homecoming女王,相当于校花了。有时,把历届的女王都请来,风姿绰约地游一回行。最大的橄榄球游行是玫瑰杯,每年新年在加州洛杉矶巴塞迪娜,不是庆祝新年,是庆祝橄榄球比赛。这个游行是花车游行,用的花全部是鲜花,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花车,也比着谁的设计出众。
在芝加哥过暑假,不用说,是公牛篮球队的天下。一场比赛完后,第二天坐车去上班,乘客都在读报,当然是跟比赛有关的。街上走一圈,都是公牛的红衣红帽,小孩揪着大人衣襟要买。公牛队凯旋而归,在湖边公园开庆祝大会,上班族正好利用午休时间去参加,人山人海,只听乔丹讲话,看不见乔丹人形,——舞台离得太远。
在纽约,篮球、橄榄球也都很流行,但棒球是排第一的,因为纽约的扬基棒球队老拿冠军,专门有个扬基体育场,是看棒球的。没去过扬基体育场,不算纽约人。扬基队胜利,在纽约下城的街道游行,街边高楼里的正上班的球迷把办公室里的废纸往外扔,满天碎纸,蔚为壮观,是纽约一大传统。在纽约各种摄影画册上都有,有时也看到花边新闻,说某某公司职员激动得误把几箱子重要账目文件都给扔了云云。以至世贸爆炸,也飞出满天碎纸,我的一个朋友在旁边一个楼里,看不见世贸,只看见飞舞的纸,还以为又是什么游行庆祝了,又想,棒球赛已经过了呀——这是带阴影的后话了。
所以,在中部大学的校园里,永远能看见大草坪上有学生在玩橄榄球。在纽约中央公园,周末永远有小孩在打棒球。在纽约和芝加哥街头巷尾的篮球场,永远有少年在打篮球。如果我忘了还有足球这样一种游戏,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很少见到足球。没有在小报上看见各种发烧式的“足球絮语”。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转播。本国最有名的体育明星不是足球明星。没有看过以足球为背景的好莱坞电影。
说到电影,美国电影里关于棒球的最多,几乎每个男明星都想演棒球运动员。可以数一下,雷德福(The Natural)、凯文·科斯特纳(Bull Durham)、威尔·史密斯……每个男明星都想演棒球运动员,因为棒球是每个小男孩第一个接触的运动,是父亲与儿子的纽带(所以乔丹在其父亲死于非命后跑去打棒球……),是小男孩最早的在学校出人头地的渠道,等等,因为篮球和橄榄球都还因为身高体重限制要晚一点接触到。再说,不是每个明星都能演篮球或橄榄球员,不过关于篮球或橄榄球的电影也很多。最近想得起来的就有刚得了影帝的丹佐·华盛顿演一个篮球教练,基阿努里夫演一个橄榄球员。丹佐·华盛顿真实生活中还真的是一个小孩球队的教练,最近他骄傲得不行的事是其儿子得到了一份橄榄球奖学金去上大学。丹佐·华盛顿当然交得起儿子的学费,所以他跟学校说,也许这份奖学金应该给别人?可是学校告诉他,这是关于他的儿子,不是关于他。美国男孩能拿到橄榄球奖学金当然是一件很得意的事,丹佐·华盛顿骄傲得不行,同时决定捐出本来是给儿子的学费,资助一个有需要的黑人学生。
总之,在美国生活里,棒球、篮球、橄榄球这三大球的话题无所不在,不是非要提到体育才行。体育是一种生活,像吃饭睡觉一样。只不过,一个巴西的小孩接触的第一个球绝对是足球,而美国小孩则是棒球、篮球、橄榄球。一个巴西小孩的体育梦想可能是一个足球明星,而一个美国小孩的体育梦想可能是棒球明星、篮球明星、橄榄球明星。光是在这三种明星梦里神游已经够忙活的了。而且看了棒球看篮球,看完篮球看橄榄球,这三大球的赛季已经横贯全年,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大球的空间。中间还有冰球联赛、网球赛、高尔夫、汽车赛……体育是生活的一种习惯,而且是从小养成的。美国人的体育习惯很多,玩棒球、玩篮球、玩橄榄球、滑雪、跑步、爬山、游泳,跟职业不职业没什么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足球不发达他不脸红也是应该的,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已经够多了。
不爱足球,不要问我什么理由
所以,美国人不关心世界杯,因为足球不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说实在的,足球是不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我说不准。看球赛是一个习惯,但是身体力行还不是一个习惯。所以跟巴西、意大利等等还是不同,因为在那里足球跟呼吸一样自然,在中国,足球仍然不自然。虽然米卢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述了一个快乐足球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本来不应该是一个概念。估计一个巴西孩子不会想“我应该快快乐乐地踢球”……就像没听美国人说“咱们应该把NBA搞得快乐一点”。老天,NBA已经快乐得快让我抽筋以至发麻了。
说到快乐,可能就是美国人不爱足球的一个理由。没让他感到快乐,就像我不看棒球一样的理由。闷,闷得要命,等了半天不见动静——我是在说棒球,当然美国人也可以这么说足球。
还让我感到闷的有,高尔夫——不过那本来也是中年公司白人主管的一种习惯,也是他们商业社交的一个渠道。不过近年冒出一个年轻、混血的老虎伍兹,让这运动显得有活力了一些,但我还是没被感召。这可能是置身其中者方能感到乐趣,而我在还能爬得动山跑得动步之前还是爬山跑步吧。
当然可以理性地列一些足球在美国不普及的理由,比如上面说的种种,从习惯到文化到心理到美国人已经玩不过来了等等。但是其实体育是没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太多。
本届世界杯离美国人更加遥远——时差颠倒,你不要期望美国人会半夜起来看比赛。不要说美国人不关心足球,我也很怀疑美国人会不会半夜起来看棒球、篮球、橄榄球。美国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不是“无序的自由”,体育也都是很制度化的,什么时候看棒球,什么时候看篮球,什么时候看橄榄球,都成定规了,看的时候也很热闹,可是“足球流氓”式的疯狂少见。为了看球而丢掉饭碗?也不可能。可能还是跟那个快乐与痛苦的问题有关。在美国人看来,足球好像不快乐,足球看上去很痛苦,起码半夜看足球听起来很痛苦——《纽约客》的作家戈普尼克到意大利去体验了一番,对美国人解释说,人家看球是属于享受痛苦,饱含激情,“痛并快乐着”,不是咱们这么简单。美国人看比赛最多是周末,尤其星期天下午的电视,是永远的体育转播。
也许是因为我已经写过两篇关于美国人与足球的文章,一篇是说美国人努力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足球,另一篇写美国人如何跟足球无缘,所以我对这个话题已经开始有些“无厘头”或者“禅”了:随他去吧。美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对足球说不?
在美国与足球的有限接触
我在美国与足球的若干有限接触,多是在移民中间。打开西班牙语电视,足球忽然就铺天盖地。在纽约,因为一些中国朋友在看世界杯让,我想起了有项运动叫足球,而1998年法国队获胜时正值纽约法国文化中心在街上搞法国国庆节庆祝,狂热的法国球迷让我想起了世界杯在其他地方的狂欢性质,各个移民区为自己国家的球队甚至跟自己国家同文同种的球队赢球而自发地街头欢呼,也让我领教了移民中间足球文化的延续。
但是在美国主流文化中,足球一直是一项业余运动,而且是郊区中产阶级孩子的一项业余运动。美国足协在郊区小孩中组织了不少球队,尤其是小女孩,棒球、篮球、橄榄球都是男孩的传统运动,很难改掉这种印象,所以小女孩倒容易选择去玩足球,这也是美国女子足球高于男子的原因之一。可是,女子足球真那么好看吗?起码职业比赛没那么好看。所以,美国的足球两大根源——移民文化与郊区文化,都是它发展的潜力,也是障碍。移民到美国,急于与社会同化,可能父母都愿意让小孩赶紧去玩棒球、篮球、橄榄球,所以足球可能更是第一代移民的一项选择,而非他们子女的选择。至于美国的郊区足球,则还带有一种纯粹的业余性质,到了大学,又没有联赛,所以小孩玩玩也就扔掉了。
尽管我对美国足球在短期内作了悲观性的预言,但是足球是否在美国绝对不会成为棒球、篮球、橄榄球一样的习惯,发展出一样的仪式等等,我却不敢断言。美国的足协没有中国那种压力,所以它不用拔苗助长,有病乱投医。它现在做的很多是一些基础工作,比如在小孩中普及。美国人这一点很现实,他不会忽然知道有一项运动叫足球,然后他就希望美国队得冠军。在任何世界大赛,美国人会认为,它的棒球会而且应该得冠军,它的篮球会而且应该得冠军,它的橄榄球会而且应该得冠军,还有其他一些的运动。可是没人这么想过足球。美国人虽然不关心足球,但是都知道足球精英多在欧洲和拉美,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所以对美国队能混到这个层次里去已经感到很荣幸,对美国队的球员没有什么要求,没有什么幻想。就比如世界武术大赛,美国人也知道自己拿不了什么冠军,而且好莱坞拍功夫片,都是赶紧请香港武师。
所以,说美国人拒绝足球是因为只输出不进口也说不过去。美国人对比赛和游戏的兴趣总是很高的,只要有碰对他某个筋的东西他的拿来主义精神也不能说低。日本人输送了任天堂游戏机,荷兰人贡献了“真实电视‘老大哥’”,一时间结合比赛与纪录片的各种真实电视大行其道,还从香港人那里弄来了李小龙和武打片。只不过美国人吸收之后,一再生产,又变成自己的可以输出了。
美国足协对美国队没有非分之想,倒是做的一些普及工作让人不知道是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是我这文章里说了足球在美国发展不起来的原由,恐怕你连“星星之火”都怀疑存在不存在了。
5月9日,我到《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去看了一下,足球的消息倒是有,列在棒球、职业篮球赛、冰球、职业橄榄球赛、大学橄榄球赛、大学篮球赛、高尔夫网球之后,一项列入“其他体育”的关于泰森的新闻之前。这还是在接近世界杯的时候。
但是,对那些于足球没兴趣的人,对那些厌烦足球狂热的人,美国倒是一个逃避的角落。任何时候,这个世界都应该给少数派一席之地。(驻纽约记者◎娜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