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的此次韩国之旅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之行是如此的相似。在14年前的那次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了“最没有进取心球队”的称号。
在国内做体育记者时曾有机会接触足协高官。去年在上海我跟某位领导说,中国足球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进行操作,首先必须把方向性的错误纠正过来。日本足球腾飞的法宝无非就是选择了“技术第一、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足球为什么就不能放弃“体能第一、身高至上”的风格呢?既然我们的首次世界杯之行肯定是交学费,那我们为什么不派出以下届国奥队为班底的年轻阵容出征呢?----同样是失利,但下届国奥队在经历这样一次大赛洗礼后,中国足球下一步的起点就不同了,至少由沈祥福统帅的新一届国奥队可以在众多的亚洲对手面前取得经验上的制高点,从而争取在下届世界杯预选赛中谋求实力上的优势----输了世界杯,但赢了明天!
我们时常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培养不出11个顶尖水平的球员表示无法理解,于是只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国足球现行的体制和环境无法造就出世界级球员,而不去考虑在完善体制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实施怎样的战略方针。我所提出的中国足协应该组成以下届国奥队为班底、再补充几位现役国脚的阵容出征本届世界杯赛,事实上是一种战略放弃。表面上这一观点与杨晨所说的“世界杯不应该是锻炼年轻球员的场所,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荣誉”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44年来,中国足球在更低层次的比赛中都能经受住考验、都能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表现出永不言败的气概,难道这一次就没有勇气在最高级别的舞台上为了将来更大、更持久的胜利勇敢地实施战略放弃?!用四年的时间换取更大、更高的空间难道不值得?!
年维泗、沈祥福等曾经和正在为中国足球发展作贡献的老一代国脚在中国队世界杯“十六强梦”破灭后都再一次地谈到了中国足球的发展在于加强对青少年选手的培养。能否说得再透彻一点:中国足球的突破口在于如何在培养青少年球员方面找到一条捷径,在寻找这条捷径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不止一次地需要实施战略放弃……
亚洲足联名誉主席、中国足球界元老陈成达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中国足球必须实现价值的回归,必须以提高技术球员的水平来统揽全局,必须大力学习巴西足球的风格。可惜,当权派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
从霍顿到米卢,中国足坛技术最出众的中场球员(张效瑞、高明等)总是无法在国家队占据一席之地,而特点与张效瑞、高明非常接近和相似的中田英寿、名波浩、稻本润一已经把日本队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韩国足球界在检讨以往四届世界杯赛无缘十六强的原因时果断作出了彻底放弃德国足球理论,学习日本、全面导入技术型足球的重大决策。李天秀、朴智星、安贞焕这一代年轻技术型中场球员的快速崛起使韩国队在与欧洲强队对抗时能够控制住中场、控制住攻防节奏。相比之下,没有技术型中场球员担纲的中国队只能以进攻时快速通过中场的战术应付对手层次分明的轮番轰炸。
我曾在国内的报纸上谈过这样一个观点:现阶段中国足球界最需要聘请的不是国家队主教练,而是足协执行主席,能够把中国足球的发展引向正轨、与国际潮流接轨的专业领导人。中国足协在完善中国足球理论建设方面有多少创新和突破?中国足球何时能真正告别没有理论基础的时代?中国足球如果不尽快进入“专家领导全行业”的时代,那么,我们这些三十多岁的人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中国队圆世界杯十六强梦的那一天了。甚至连再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那一幕都不一定能够看到,除非下次轮到亚洲主办世界杯赛时中国队以东道主的身份出战,那也将是二十年后的事了。
中国影视明星足球队的队员说:“中国足球拿世界冠军要等到3000年”,我看如果不把方向纠正过来,3000年前拿亚洲冠军都很困难。至少谁都不会否认,如果中国队打进本届世界杯赛的十六强,那只能说明国际足球水平在大幅度地下降。
中国足球,推倒重来。首先推倒思路!旧的思路无法迎来新的出路!!!
言绪(作者系意大利《欧华时报》副总编辑)
|